【南方日报】王斌伟:推进“双一流”建设,服务乡村全面振兴

时间:2022年5月16日 来源:《南方日报》A12理论周刊
链接:https://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205/16/content_10018157.html

  ■王斌伟
  推进“双一流”建设是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华南农业大学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充分发挥以农立校的综合性大学的特色优势,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提出了争创“一流党建思政”“一流师资队伍”“一流学科建设”“一流人才培养”“一流科研创新”“一流社会服务”“一流校园文化”“一流国际交流”“一流管理服务”的发展思路与建设目标,精准发力,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全方位服务乡村振兴。

  创新党建引领机制,强化政治和组织保障
  乡村要振兴,组织是保障,党组织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强堡垒,党员是先锋力量。华南农业大学以落实广东省基层党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以高质量党建推进学校治理水平提升,不断增强学校基层党组织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构建“学校—学院—系(教研室)”三级书记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压实党组织书记抓党建服务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服务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作用,广泛开展党建+乡村振兴、党组织结对共建、党建帮扶等活动,促进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党员服务乡村振兴的先锋模范作用,示范带动广大师生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将科技带进田间地头,将服务送到农民身边,让党旗飘扬在乡村振兴一线。

  打造“四大学科群”,强化学科支撑
  学科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也是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基本依托。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离不开农业学科和科技支撑。学校立足广东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面向国家粮食安全、人畜健康、智慧农业、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需求,以作物学、兽医学、农业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等优势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优化学科布局,采取“点—线—面”学科整体发展思路,打造“粮食安全、人畜健康、智慧农业、乡村振兴”四大学科群。深入实施高原学科建峰计划、优势学科增强计划、后备学科培植计划、人文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学科交叉融合计划,以作物学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以生物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为支撑学科,全面提升作物学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努力将作物学建成世界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兽医学、农业工程“冲世界一流”学科,着力建设“冲国家一流”学科,大力支持低碳农业、智慧农业交叉学科建设。通过学科分类分层次、组团式建设和交叉融合发展,培育和构建农林领域“一流学科方阵”,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水平。

  构建一流培养体系,强化人才支撑
  人才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努力培养知农爱农兴农新型人才是农林高校肩负的重大责任。华南农业大学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摇篮,不断深化党建引领“三全育人”模式,瞄准乡村振兴需求,努力构建一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群、教学团队、课程体系、产教融合平台。推进“大国三农”课程建设和耕读教育,深入推进“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建设,逐步打造新农科“一流课程方阵”和“一流专业方阵”。开设“创新班”“企业班”“基地班”“国际班”“乡振班”等特色人才培养项目,培养既有专业素养又有国际视野,符合乡村振兴需求的新农科人才。将乡村振兴与职业规划有机结合,并贯通学生培养全过程,加强毕业生择业就业观念教育,积极引导毕业生到乡村振兴一线建功立业。积极扩大研究生规模,以研究生知识体系构建、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加强研究生培养的顶层设计,推进本硕博课程贯通,统筹推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改革,依托大型农业骨干企业、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吸引农业企业全方位深度参与硕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创业能力。

  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强化科技支撑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需要更加健全完善的现代科技、人才和制度等综合服务体系。学校聚焦现代生物育种和现代种业、人畜健康、智慧农业、食品安全、乡村振兴、低碳农业和绿色发展等领域,汇聚一批国家、国际领军人才,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团队,组建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努力攻克一批科学前沿问题与“卡脖子”技术,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面向乡村振兴主战场,依托学校乡村振兴研究院,把乡村振兴实验室建设成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推进乡村振兴小院建设,构建“点—线—面”全方位、全过程、全链条的乡村振兴服务体系。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打好种业翻身仗”“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共同富裕”等“三农”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开展前沿学术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打造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品牌,构建乡村振兴人才库、“三农”大数据信息库、农业资源库、样板范例库、科研成果库和高端智库,将学校建设成为广东乡村振兴的学术资源与人才汇聚地、学术思想策源地、学术创新研究引领地以及学术交流传播中心、学术成果孵化中心和决策咨询研究中心,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发展道路的理论、实践和制度创新。

  搭建传承创新平台,强化文化自信支撑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南农业大学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办学兴校的重要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为基础,打造华农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和文化产品,厚植师生知农、懂农、爱农情怀,坚定强农兴农使命,为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支撑。充分发挥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专业优势及各类研究机构的作用,用好华南农业博物馆等平台,挖掘、梳理、研究和凝练广东乡村文化,建立岭南农业文化、广府文化等资源信息数据库和研究样点,搭建乡村优秀文化宣扬平台与传播体系,打造乡村文化资源保护、提升和活化利用示范样板,开发特色乡土文化产品,助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增强农业文化自信、“三农”自信和乡村振兴道路自信。立足中国国情、农情和农村变革实践,紧紧围绕文化振兴需求,包括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乡土文化振兴等,以文化振兴助力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服务乡村治理现代化。

  创新交流合作载体,强化国际影响支撑
  在全球化背景下,乡村振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面。华南农业大学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实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合作拓展计划,推进“科创中国”“一带一路”国际农业科技产业创新院建设。依托全球合作网络,构建面向全球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依托“中国—拉丁美洲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扩大海外合作基地,促进中国与拉美国家在农业教育科技领域的深度合作。实施一流学科国际伙伴计划,建立全方位、实质性国际战略合作伙伴,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增强一流学科全球影响力。构建分层级、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交流体系和国际拔尖人才培养平台体系,吸引各国优秀科学家来校从事学术研究,努力造就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三农”人才。积极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支持农业科技领域专家、教师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学术组织和国际机构担任职务,有效扩大学校在乡村振兴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系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