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三农”沃土 勇攀科技高峰:薛红卫校长开讲思政第一课

薛红卫校长讲授思政第一课

9月29日下午,校长薛红卫以“扎根‘三农’沃土 勇攀科技高峰”为主题,为学生讲授2024年秋季学期“思政第一课”,激励华农学子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敢闯敢试,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国贡献青春力量。农业机械化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教授,农业农村部华南热带智慧农业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人工智能和智慧农业专家肖德琴教授作为嘉宾参与授课。

本次“思政课”别开生面,薛红卫带领学生走进学校智慧小院和水稻机械化博物馆这两个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展示窗口,让学生们真切感受智慧农业的科技魅力,深刻领悟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

肖德琴教授讲解智慧小院的“硬核科技”

在智慧小院,肖德琴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其中的智慧农业感知技术、算法模型、智能装备等“硬核科技”。薛红卫在和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勉励大家积极关注智慧农业发展前景,努力汲取农业科技前沿知识,勇于开拓创新。

罗锡文院士讲解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在水稻机械化博物馆,罗锡文院士结合自身50多年攻坚农业机械关键技术的工作经历和创建无人农场的生动实践,向同学们介绍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薛红卫和同学们一同参观、边走边听,鼓励同学们学习罗锡文院士等华农科学家们的精神,既要脚踏实地开展研究、坚守为民情怀,也要敢于开拓创新、求精图变。

薛红卫校长作总结授课

在总结授课中,薛红卫围绕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建设农业强国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通过分析未来农业所呈现出的新形态、新业态和新模式,论述了华农通过重塑高等农业教育的学科发展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勇担支撑引领未来农业发展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农林高校学子应怎样投身农业强国建设?”薛红卫以作物生长为喻,期望同学们像种子一样,努力向下扎根、向阳向上生长,以蓬勃的生命力将所学所思所悟真正应用到建设农业强国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当中。薛红卫结合“修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向同学们提了四点希望:一是以修德为先,厚植科教报国的理想抱负。华农学子不仅要修好学、为人之德,更要修科教报国之德,向立志科学救国的创校先驱唐有恒教授、为解决农夫温饱而决意报考农科的丁颖院士以及“一心向党、一生爱国”的卢永根院士学习,赓续百年华农所积淀的强农兴农、矢志报国的红色基因和优良传统。二是以博学为本,培养兼收并蓄的学习能力。华农学子要特别重视用好优质的学习资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突破学科专业、学习形式和知识认知的界限,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博采众长,厚积成长力量。三是以求实为要,练就知行合一的精神品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华农学子要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四是以创新为志,勇攀强农兴农的科技高峰。华农学子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既要敢闯敢试,敢于“上天”抢占制高点,让科研之根扎得更深,又要脚踏实地,勇于“入地”走出象牙塔,把科技强农兴农的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不负青春底色。

同学们认真听课

此次课程形式拓宽了思政课场域,将体验参观和理论授课相结合,同学们纷纷表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收获满满。

农学院2024级农学专业丁颖创新班的刘芷慧同学表示:“从智慧小院精准农业背后的数据、算法、图像采集等技术,到水稻机械化博物馆展示的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我不仅了解到了农业科技创新和多学科交叉的重要性,也深深感受到和学习到了老一辈科学家们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今后,我将不断培养创新思维,沉下心去钻研,做到知行合一 ,勇担强农兴农责任,助力我国农业强国建设。”

农学院2024级农学专业2班的李亚坤表示:“这是一堂生动、有趣的思政课,校长带领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机械化、智慧化农业的发展过程,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而且让我对农业光明的发展前景有了新的认识,为我们农学专业的学生指明了未来努力的方向。”

文/王旗  图/蓝学明、李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