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华南农业大学第五期“农耕文明大讲堂”主题思政课以“布里藏花识发展,喜看丰收粮满仓”为主题,通过专题报告、展览参观、手工实践等方式,为100多名华农学子上了一堂生动的“沉浸式”思政课,带领同学们深入了解前沿现代生物育种技术,追寻时代记忆中的农耕文化,以创意手作感受传统技艺魅力。
校党委副书记丁红星表示,作为华农重点打造的思政教育品牌,“农耕文明大讲堂”始终致力于以创新形式活化思政课堂。本期活动延续“坐着听、走着看、动手做”的沉浸式特色,将农耕文化和科技前沿知识深度融入思政教育课程内容,切实增强知农爱农教育的感染力与实效性,是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
在红满堂,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首席科学家吕玉平博士以“生物育种守卫国家粮食安全”为题,以玉米育种为切入点,分享了自己从科研攻关到产业深耕的创业经历,介绍了生物育种领域的前沿进展。他勉励华农学子树立远大理想,融入国家战略,夯实专业根基,拥抱前沿科技,深入产业一线,解决行业痛点,敢于吃苦,奋斗不息,创新不止。
“这些看似‘土气’的花布,蕴含着‘天地人’和谐共生的法则、自给自足循环系统的秩序理想,以及用工业捍卫农耕文明的跃迁愿景,其实是从过去寄来的农耕文明‘快递’。”在农博馆,退休教师杨立平将“大花被的故事”娓娓道来,解读了花布图案背后的丰富寓意。她鼓励同学们勤学苦练、增强本领,筑牢粮食安全观念,传承发扬优秀农耕文化。
在手工创意课堂上,艺术学院副教授陈金怡手把手带领同学们体验手工创作,在一针一线的缝制中体验农耕艺术的魅力。在大家的巧手下,充满怀旧气息的花布片“摇身一变”,成了一个个独具匠心的大花被面公仔,模样憨态可掬,令人忍俊不禁。现场气氛热烈,欢声笑语不断。
“以前觉得花布可能有点土,但现场聆听后才发现它寓意深刻。”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林桦琳表示,这次的课程内容丰富、主题鲜明、感染力强,既通过专题报告深刻领会到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也在展览参观和动手实践中感受到农耕文化的魅力,“今后我要继续努力学习,锤炼本领,为强农兴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博馆主办,相关单位负责人与教师代表参加。
文/曾子焉 新禾融媒体工作室 李湘君
图/新禾融媒体工作室 钟锐 杜帛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