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助力广东荔枝“甜遍全国”,创意设计为传统粤剧打造年轻化产品,人工智能赋能义务教育多维开发……10月12日,广东省2025年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现场决赛在华南农业大学举行,来自39所高校的219个项目展开答辩角逐。经过最终路演比拼,华农团队斩获冠军,1个项目获季军,同时,7个项目获金奖、1个项目获银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奖。
本届大赛由广东省教育厅指导,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华南农业大学主办,华农公共管理学院协办。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李大胜,华农校长薛红卫,华农党委副书记丁红星、陈磊,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姜琳等出席闭幕式。华农文科资深教授、教育部重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罗必良作新文科建设专题报告。
“如何让文科教育‘脱虚向实’,让青年学子既能在课堂教学中掌握理论,又能在南粤大地上解决真问题?这场大赛给出了答案。”姜琳表示,本届大赛实现学科融合广度拓展、服务地方精度提升、育人模式效度增强三大突破,60%的项目实现文科与工科、理科、农科专业的深度交叉,80%的项目紧扣广东“百千万工程”“制造业当家”“岭南文化‘双创’”等重点工作展开研究,90%的团队配备“高校+行业”双导师,不少“赛场作品”可直接“落地产品”。省教育厅将在政策实施、平台建设、机制创新等方面持续推进新文科建设,打造新文科2.0的广东模式。
华农校长薛红卫致辞
薛红卫表示,华南农业大学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的农林特色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近年来充分发挥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优势,立足“跨出农兴农”的理念,大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将新文科建设与农林特色深度融合,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融入专业教学,目前全校文科专业已有6个国家级、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作为教育部新时代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华农将以本次大赛为纽带,用好新文科创新实践成果,引导学子扎根祖国大地开展专业学习,充分发挥文科培根铸魂价值功能。
冠军获得者、华农“荔集通农业线上集市”项目路演
季军获得者、华农“粤玩粤有戏”项目路演
据了解,自启动以来,大赛共有43所高校3700支队伍报名参赛,分文史哲、经管法、教育、艺术四个组别。大赛期间,参赛队伍聚焦国家治理、语言智能、教育数字化、文化传承创新等区域发展的关键议题,运用专业知识开展各类实践创新活动,产出一批调查报告、研究报告、文艺作品、应用产品等成果。经过初赛、网评赛和现场赛,评出金奖项目58个、银奖项目73个、铜奖项目88个,其中6个金奖项目跻身冠亚季军赛路演。最终,华南农业大学2个项目分别斩获冠军和季军,深圳大学2个项目获亚军,中山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各1个项目获季军,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深圳大学等10所高校获优秀组织奖。
“作为农林类院校的学生,我们关注到了‘小农增收’这一现实难题,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为农户打造了低门槛、小成本的直播工具,帮助农民增收、助力产业发展。”冠军获得者、华南农业大学“荔集通农业线上集市”项目成员陈泽楷表示,通过本次参赛,团队不仅提升了实践能力,也从其他高校团队的创新成果中收获颇多,对未来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道路更具信心。
华农文科资深教授、教育部重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罗必良作新文科建设专题报告
“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由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主办,以“更思政、更实战、更融合、更创新、更智能”为目标,引导文科专业学生以大赛为平台开展扎根实际、深入一线的实践创新活动,推动新思想、新技术在各学科专业中真正落地。省赛结果将上报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组织委员会,同时作为各高校上报国赛决赛遴选项目的参考依据。
“关注历史的沉淀、关注现实的多样、关注差异性与多样性,由此增添好奇心、求知欲与想象力,就一定能够提升认知能力与创新能力,新文科的实践创新也就会呈现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多样化涌现。”罗必良指出,未来文科创新实践走向纵深的关键在于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与研究视野的“纵横拓展”,随着新文科建设的持续推进,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将会越发卓有成效。
参赛选手入场
据了解,赛事举办期间,华农多部门和单位协同联动,锚定“融创赋能、实践致新”赛事导向,精心组建专业评审团,搭建数字化保障平台,同时优化餐饮供给、交通引导与安全管控,以高标准、高规格办好本次大赛。
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部门负责人,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师生代表等300余人参加活动。
文/费思迎 卢小圣 新禾融媒体工作室 李湘君 余思睿
图/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新禾融媒体工作室 叶韵熙 陈则木 欧阳铭熙